1. 句豆句子网 / 句子列表3 /

一蓑烟雨任平生下一句,全句意思及前后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下一句携君与共醉明月

前后全句子:一蓑烟雨任平生,携君与共醉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这是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句,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朝堂从来就是一个大染缸,但苏东坡却始终能够坚守本心。他政治观点倾向于保守一派,但对王安石变法一派的某些政策也表示肯定和支持。当王安石等变法派当政时,苏东坡遭到打压;当司马光等保守派当政时,他也被排挤。变法派保守派水火不容,却不约而同的把苏东坡视为“异类”,使得这位满腹才华,也不乏政治才能的天才人物,大部分的时间,都远离朝堂,投闲置散,甚至,苏东波的洁身自好,像一面镜子,使那些为了权力、利益违背本心、出卖良心的人,照见了他们的卑劣和丑恶,于是他们制造了“乌台诗案”,几乎将苏东坡置于死地。

然而,“文章憎命达”,苏东坡的不幸,却是我等后来人的大幸,因为多苦多难的生活,给了苏东坡创作的素材,他最好的一部分诗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这首《定风波》便是如此。

“乌台诗案”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080年苏东坡来到黄州,开始时寓居在定惠禅院。直到1081年,在老朋友马正卿的帮助下,苏东坡开始经营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这也是“东坡居士”一号的由来。1082年,苏东坡已经四十七岁,在黄州日久,以为此生已不过如此,便有老死此地的打算,于是开始购买经营农田。这一年的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到骤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他从容不迫,妨吟啸徐行。事后,他写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便是这首《定风波》。

原文:

《定风波》

苏东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创作背景:

苏东坡其人生性放达,才动京师,深受欧阳修赏识——“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嘉祐六年苏轼入京为官,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宦海沉浮经历。元丰二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三年后因此被贬黄州。而这首《定风波》就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可以说,这首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仕途多舛的苏轼的心境与处世态度。

赏析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一蓑烟雨任平生”做这样的解释:

烟雨之下,我虽只身着蓑衣,却照样度此一生。

从内涵的角度来看,

这首词记录了苏东坡酒后在沙湖道遇雨又转晴时的经历和心境。那时与苏东坡同行之人皆狼狈避雨,唯独苏东坡手持竹杖,脚蹬芒鞋,淡然穿梭雨间。当是时,微风轻拂,酒初醒,山头的斜阳徐徐落下。所谓雨过天晴即是如此。只是再回首时,却突然有种或“风”或“雨”或“晴”不过尔尔的感觉。

也是因此,世人往往称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佳句,而忽略了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本文由句豆网整理发布,不代表句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udoujuzi.cn/p/125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号:268136922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