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下一句俭以养德
前后全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释义: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修身养性。
静以修身的修身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传至今,对年轻人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静以修身以是什么意思?
1、“以”介词,用来。引出动作行为实现的方式或手段。
2、所谓“静以修身”,是一种精神境界,“静是一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纵观历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静制动!在静思的过程中,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更上一个台阶。
静以修身什么意思,怎样做到静以修身?
这就是让自己处于宁静的状态还能够让自己修身养性。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用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人和事,这样才能够得到快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文言文)
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选段: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和操守,以平静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以俭朴来造就自己的品行。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白志向,不扫除外来滋扰无法到达弘大目标。学习必须埋头埋头,而本领来自学习。以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本领,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结果。
放纵懒散就无法奋发精力,暴躁冒险就不能熏陶性情。时光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时光而流逝。最终枯败寥落,大多不打仗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伤心地坐守着那缺少的居舍,其时痛恨又怎么来得及?
创作背景、赏析:
此文章著成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老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全心全意,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家国事业日夜操劳,完全顾不上亲自教导子孙,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和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同时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险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人若是怠惰了,就不能奋勉精进;若是凶险急躁,就不能化恶向善、成就德行。年华随时光消逝,上进的意志也随着时光远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着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诫:警告,劝人警惕。
2、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3、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4、养德:培养品德。
扩展资料: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本文由句豆网整理发布,不代表句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udoujuzi.cn/p/1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