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句豆句子网 / 句子列表3 /

古人对孩子的励志语

古人对孩子的励志语

古人对孩子的励志语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6、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7、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0、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二)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八)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十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十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十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十四)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十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十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十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十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十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二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二十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二十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二十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二十四)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二十五)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二十六)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二十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二十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二十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三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三十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三十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三十三)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三十四)学无止境。(荀子)

(三十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三十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三十七)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三十八)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三十九)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四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四十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四十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四十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四十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四十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四十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四十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四十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四十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五十)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五十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五十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五十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五十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五十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五十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五十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五十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五十九)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六十)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六十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六十二)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六十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六十四)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六十五)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六十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六十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六十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六十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七十)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七十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七十二)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七十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七十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七十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七十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七十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七十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七十九)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八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儿童在古代如何称呼?

古人对孩子的称呼-01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宝宝刚生下来都是称之为婴儿。

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2、古代把10岁以下的小孩称之为黄口。它原本是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后来慢慢发展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3、孩提是古代对2~3岁宝宝年龄的称呼,是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不是现在孩子的意思,在古代是“咳”的古字,是指小孩咳咳的笑声。孩提中的“提”的意思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4、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18、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5、女孩在7岁的时候被称作始龀,男孩则是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始龀就是指小孩刚换牙的时候。

6、幼学是指十岁的小孩,一般是指初入学的学童。大部分用来称男孩,但是女孩也是可以用的。

7、在古代宝宝在1岁以下的时候,父母称他们为襁褓。襁是指婴儿的带子,褓是指小儿的被子。

8、在孩子13~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勺之年。是指古代儿童学文舞。这一词大多数是指13-15岁的男孩。

9、在孩子15~20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象之年。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舞象多指15-20岁的男孩。是指男孩到了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可以上战场了。

10、在男孩8岁的时候被称作龆年,是指古时男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11、在女孩7岁的时候被称作髫年,是指古时女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12、在女孩子12岁的时候被称之为金钗之年。是指女孩子的头发够长了,能够在发髻上插上的金制首饰。

13、在女孩子13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豆蔻年华,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4、在女孩子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及笄之年。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是指束发用的簪子。在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15、在女孩子到达20岁,就称之为桃李年华。代表女子青春年少,这个年纪就像桃花和李花般美艳。

16、在女子16岁的时候被称之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女孩子破身的意思。

17、总角是对于古代宝宝幼年泛称。总角是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借指童年时期。

古人对孩子的称呼-02

古代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10:黄口。补充说明: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男)。

幼学:十岁(男)。

髻年:十岁(女)。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舞勺之年:男子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之年:男子十五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古人对孩子的称呼-03

1、赤子:初生的婴儿。

2、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4、龆龀:(音tiáo chèn)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 《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5、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6、黄口:泛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7、幼学:十岁。

8、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古人对孩子的励志语

扩展资料:

小孩在十岁以前,人们多用动物、服饰、牙齿等表示年龄。如刚刚出世叫“婴儿”,也叫“黄口”。这是因为雏鸟的嘴是黄色的,后来就用“黄口”来喻婴儿。有些地方俗称小孩为“毛毛”“小毛毛”“小毛头”或者“龄娃”。这里的“毛毛”指孩子刚生下来时,身上、脸部有很多茸毛;“龄娃”则指从现在开始要计算年龄了。唐代的许碏(que第四声)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中说:“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就是将“黄口”的含义引申为幼童或年幼无知的孩童。

古人对孩子的称呼-04

古代人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 ------- 志学之年,束发 16岁(女)――碧玉年华 15—20岁——舞象之年

古人对孩子的称呼-05

古代对小孩子的称呼有赤子、襁褓、孩提、始龀、垂髫、总角、黄口、幼学、豆蔻、及笄、束发。古时人们对不同年龄的孩童,会用不同的年龄称谓,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从“赤子”到“束发”,泛指0岁到15岁的孩子。

古代小孩子的称呼

赤子:“赤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话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代古经学研究家孔颖达解释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红色)的,所以称为“赤子”,后来因为婴儿的心灵最纯洁,始终离不开父母,因此引申将品德高尚、对国家一片忠诚的人叫做“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襁褓”一词,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儿童。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宽带子,褓,指的是婴儿的小被子。古时候人们劳动时间多,婴儿又离不开父母,于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着婴儿,再用一条宽带子绑在背上,带着孩子行动。因为背负着孩子,人们常说带着襁褓,慢慢就将襁褓作为不满周岁的儿童的称谓了。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儿笑时发出的“咳咳”之声,幼儿“咳咳”地笑出来后,非常可爱,因此大人们便会将他从被子里“提”或“抱”起来,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发笑的时候提抱起来的意思。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髫:髫,自然下垂的头发的意思,在古代,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头发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句话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这个意思。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古代儿童在八九岁时就要梳理头发了,这个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兒童,这里是将小孩比喻成小鸟了,小鸟们的口都是黄颜色的,黄口之鸟,就是小鸟。

幼学:指十岁的孩童。《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植物名称,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用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赠别诗二首之一》,诗中这样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及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古人对孩子的称呼-06

童年是每个成年人曾经的温馨记忆,儿童时期,懵懂年代,天真浪漫,朝气蓬勃,富有幻想,充满渴望,憧憬未来,天马行空,对万千世界任何一件事物,莫不感到神奇,急于想揭开其中的奥妙;于滚滚红尘中的林林总总,皆是充满期待,跃跃欲试,梦想着快速长大。

关于儿童的定义,古今不同,官方和民间各有差异,就拿联合国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规定,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而在医学界,则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

而在古代,关于儿童的界定并无明确年限,只是在不同阶段,称谓不同:

婴幼时期(0-1岁),则称为“襁褓”、“婴儿”、“婴孩”。襁褓为包裹婴儿的宽带和被子,比如《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幼儿时期(1-2岁),则称为“孩提”。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如《老子》:“如婴儿之未孩。”,《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幼年时期(7、8岁),则称“龆龀(tiáo chèn)”、“髫龀之年”、“垂髫”等,“龆龀”指换牙,通“髫”,“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东观汉记·伏湛传》:“龆龀励志,白首不衰。”

孩童时期,也称“黄口”。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未成年时期,则泛称“总角”,出自《诗经》,如,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泛称儿童时代。

男孩十二三岁,也称为“诵诗之年”、“舞勺之年”,十五岁,称为“舞象之年”,二十以下称为“弱冠”;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这些都出自《礼记》,《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以上就是古代对儿童时期的大致称谓,然而古人在词语运用上灵活多变,经常是泛泛而谈,并没有确切的时间段,尤其在诗词中,就有多种称谓并存,有的逐渐变成儿童的代名词,比如女孩儿十二三岁,被称为“豆蔻年华”,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男孩女孩儿童时期亲密无间,则用“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儿童时期,名称繁多,不少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心情寄托,也表达了人们对童年时期的眷恋怀念。古往今来,关于儿童的诗词不胜枚举,我们就撷拾几首,略作赏析,看看古代儿童的五彩斑斓的童年吧

古人对孩子的称呼-07

古代人称未满周岁的儿童为“襁褓”,2-3岁为“孩提”,童年儿童为“总角”、“垂髫”,男孩8岁为“龄年”、 10岁以下为“黄口” 10岁女孩为“髻年”。

1、襁褓 汉语词汇,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又称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垂髫 是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 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本文由句豆网整理发布,不代表句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udoujuzi.cn/p/155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号:268136922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