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句豆句子网 / 句子列表2 /

中国历代法治名人名言

中国历代法治名人名言

古代,军队法治格言警句?

中国历代法治名人名言-01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孙子·谋攻》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孙子·军争》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孙子·行军》

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三国魏]曹操《孙子注·作战》

夫军国之敝,有五害焉: 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逐恶》

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重刑》

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

严,故能行其法;威,故能著其令。

——[三国魏]桓范《世要论·兵要》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宋]苏洵《心术》

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肃宗至德二载》

中国历代法治名人名言-02

古代法治名言

1、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2、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4、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5、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6、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7、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8、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9、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10、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1、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13、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14、事断于法。——邓析

1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16、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古代法治名言警句

1、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3、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4、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5、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6、五权宪法。——孙中山

7、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8、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10、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11、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2、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1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14、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5、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1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7、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18、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19、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20、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中国古代法治名言

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2、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3、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4、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5、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6、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8、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9、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10、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11、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13、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4、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15、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16、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17、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1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9、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20、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古代关于惩治犯罪的名言有哪些?

中国历代法治名人名言-01

1古代关于惩治犯罪的名言

1.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3.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4.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5.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

6.善为盗者,艺愈精而罪愈重。

7.枉法受财,罪不可赦。

中国历代法治名人名言-02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摘自春秋·老聃《老子》七十三章。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形容非常广大。疏:指网眼稀疏。这句话大意是:主宰宇宙万物的天道之网广大无边,虽然它的网眼稀疏,但任何罪恶它都一点不会漏失。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摘自汉·荀悦《申鉴·政体》。劝:奖励。纵:放纵。这两句大意是:应该受到奖赏,却不给予奖励,这叫禁止好人做好事;应该受到刑罚,却不给予惩处,那叫放纵坏人行邪恶。此二句说明奖善惩恶的道理。奖善,能够伸张正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走正道,为国为民多效力;惩恶,可以铲除邪恶,使坏人歹徒慑于刑罚,不敢为非作歹,走邪道,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治理。刘向《说苑·政理》说“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也是这个意思。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摘自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摘自宋·欧阳修《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迁:向。远:离开,这两句大意是:法令,是用来禁止人民做违法的事,让人民趋向善良,远商罪恶的。法,就是国家制定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规则。它禁止人民作统治者认为不该作的事,鼓励人民作统治者认为应该作的事,以法律的形式将人民的行动限制在统浩阶级的道德规范之中,若有越轨,就要绳之以法。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汉·宣帝《赐王成爵秩诏》。化:教化。这几句太意是:有功劳不奖赏,有罪恶不惩治,就是唐尧、虞舜也不能教化天下,使天下安定。实行法治,必须奖惩分明。有功就应得到奖赏,有罪就应受到惩罚,这样人们才能争着去立功,不敢以身试法。否则,立功不见赏,有罪不见罚,谁还去立功?谁不敢去犯罪?出现这种情况,社会将出现大倒退,太混乱,再有才能的人,也无法清理这样的国家。可以此二句说明只有奖惩分明,才能治国安邦。

中国古代法理学格言?

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2、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3、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4、彼窃国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

5、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马总《意林·淮南子》

6、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薛宣

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8、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法法》

9、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10、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1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12、仓廪(lin)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

13、臣闻圣主为政,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西汉《东方朔传》

14、当公法则不阿亲戚。——武则天(武周)

15、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商君书·更法》

16、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管子·法法》

17、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8、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1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20、法不殉情。——《三国演义》

21、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22、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23、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24、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25、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26、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27、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30、法令至行,公正无私。——《战国策·秦策》

31、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32、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刘安《淮南子·生术训》

33、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34、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35、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36、法者,编着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之》

37、法者,定分止争也。——管子

38、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39、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0、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1、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42、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43、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4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45、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46、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

47、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48、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49、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0、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王符《潜夫论·断讼》

51、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新唐书·魏徵传》

52、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3、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54、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55、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56、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57、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8、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5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60、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61、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62、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6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4、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65、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司马迁

66、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67、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68、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69、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70、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71、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72、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73、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74、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7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76、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柳宗元《断刑论》

7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8、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79、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8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81、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82、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83、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84、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

85、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86、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87、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88、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89、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90、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1、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9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9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94、事断于法。——邓析

95、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96、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97、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98、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99、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00、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01、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102、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103、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10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05、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106、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0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108、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kui)

109、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10、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111、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112、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113、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114、五权宪法。——孙中山

115、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16、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117、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18、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19、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120、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21、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22、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123、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124、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25、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126、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127、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128、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29、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130、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31、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132、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133、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134、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3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13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37、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138、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139、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140、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41、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142、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143、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144、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145、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146、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本文由句豆网整理发布,不代表句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udoujuzi.cn/p/163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号:268136922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