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句豆句子网 / 句子列表3 /

冬至不吃饺下一句(全句意思及前后句)

冬至不吃饺子的下一句:冻耳朵没人管。

前后全句子:

1、冬至不吃饺子烂耳朵。

2、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没人管。

3、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有道理吗?

这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俗语,也说明古来民间对冬至节气的重视程度,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吃饺子暖和这是必然的,暖和也就不冻耳朵了,但旧社会普通人家吃顿饺子恐怕也是奢侈品了,但不管怎样穷,百姓们冬至这天都要想方设法吃顿饺子,到现在冬至吃饺子也有点仪式感了。

相传东汉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为行医救济冻伤挨饿的老百姓,把药材和食物包在了面皮儿里,再下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治好他们冻伤的耳朵。这就是最早的饺子!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就会吃饺子,也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这句俗语。

冬至一定要吃饺子吗?咱们南方人也一样?

在北方,大家都选择吃饺子。白菜馅、芹菜猪肉馅、萝卜馅、韭菜虾仁馅、香菇馅、三鲜馅……

然而在南方,江南人在冬至吃汤圆。江南这个时候,气温好像才刚刚入冬似得。清晨,街上有凉风吹过,水面上泛起一些涟漪,桥上有人走过,影子静静倒映在湖水上。

江南人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吃年糕,不论是汤圆还是年糕,都是由糯米粉做成的。手巧的人家自己做糯米粉。北方吃饺子和馄饨 的说法: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后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南方吃汤圆的说法: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冬至不吃饺下一句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是出自哪里

饺子是我国北方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饺子原名“娇耳”。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 户户吃水饺。”这个饮食习俗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和传说,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河南 南阳。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 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 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 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 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 忙得不可开交,但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 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 “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

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 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 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 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南阳地区的人们至今仍然在冬至的时候告诫那些 不喜欢吃饺子的小孩儿:“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质朴的语言中饱含着浓浓的感 恩情怀。

本文由句豆网整理发布,不代表句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udoujuzi.cn/p/29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号:268136922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