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句豆句子网 / 句子列表1 /

忠孝不能两全的下一句(全句意思及前后句)

忠孝不能两全的下一句报国何惜此身

前后全句子:

1、自古忠义难两全,两者相权取其轻。

2、忠孝不能两全 报国何惜此身。

忠孝不能两全什么意思?

“忠孝不能两全”,意思是效忠国家和孝敬父母不能同时顾及。在父母身边孝敬和对工作认真负责没办法顾全。

怎么理解“忠孝不能两全”的含义?

“忠孝不能两全”,这样的话你一定听过,听过也就听过,却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深层含义。在家尽孝,在国尽忠,这是忠孝的基本含义,忠孝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尽忠尽孝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忠孝不能两全”又是难以跨越的一道咒符。

回想一下,我们是在什么场合听到这句话的呢?一定是悲情时刻,在战场杀伐剑拔弩张的凶险面前,战士夺口而出的恰恰是这句话了,你一定猜得到他们的选择往往是为国尽忠,舍小家为大家。中国的兵,就是这样可爱。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选择牺牲小我。而这小我,在中国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往往指的是家族。几十口人甚至上百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族,是中国特有的,是从周代宗族制度演变而来的。中国的兵与中国的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

而要领悟这句俗语的深层含义,你不得不了解中国的兵和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家族。中国的兵,在雷海宗先生看来,其演变轨迹无外乎先秦时代和两汉时代,其后的兵制是千载不易的。

“士兵”一词,虽是源于外来的意大利语,在中国是有特定内涵的。“士”是中国很特殊的一个阶层,“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是很高的。春秋时代的兵,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去当的,那时的兵文武兼修,当兵是无尚光荣的事,平民百姓是根本没有资格当兵的。这种血统高贵不以杀伐为目的的谦谦君子时代,到了战国一大变。国与国之间生死攸关,拼得你死我活。宗族制度的逐步瓦解,兵源发生了变化,国家鼓励每个成年男子当兵,这个时候开始了征兵。我们从湖南云梦出土的秦简可见端倪,一名名叫黑夫的普通秦国士兵写在木犊上的家信暴露了这个士兵出身的低微,信的部分内容这样写道: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这样第一手的资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雷海宗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提到正是在秦统一之后,流民混入了兵的群体,开始兵匪不分,开了这一恶劣的先例。到了楚汉相争时代,士兵的成分变成了乌合之众,兵的质量进一步下降了。贩夫走卒,皆可当兵。汉初行募兵之制,汉武的兵源开始广泛起来,既有募兵、屯兵,又有外国兵和发囚徒为兵。中国的兵的成分及其演变,在雷海宗先生看来,主要是上述情形,至于其后中国的兵制,在隋唐而短暂实行半征兵的府兵制外,其他时代大抵脱不了前述要点。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家族,则又是另一种情形。春秋时代,宗族制度业已形成,是大家族的春天。只有战国的二百年间家族制度变得式微,到了汉代得到了恢复,从此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家族,成了我们眼中的理所当然。雷海宗先生按照时代特点,从丧制和子孙繁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由丧制牵出孝道,由此我们知道孝道是家族赖以存在的台柱之一,是家族制度根本性的中流砥柱。孝道是维系家族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两者息息相关。

忠孝不能两全,牵扯中国的兵与中国的家族两大根基。兵的来源是家庭,家庭是家族的最基本单元。由此,我们知道,一句貌似简单的俗语,是有着深层含义的。而这种深层含义,在通读雷海宗先生的《中国的兵与中国的文化》,在我们的头脑上就变得尤其清晰。

“自古忠义难两全”的含义是什么?

自古忠义难两全,两者相权取其轻。

出处《三国演义》

从古至今忠、义不能全部得到,两者相互比较,选择弊端小的那一方。

如今用来阐述,世上的事没有十全十美,权衡两者之间,选择对自身有利的。

扩展资料: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

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

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

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

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三国演义两者相权取其轻。

忠是忠于皇帝或者官方。例子比如典型的岳飞。义则是说兄弟之间的义气。例子就太多了,像梁山好汉,“义”字的代表。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自古忠义两全难,我尽了对国家的忠,便忤了义。

忠义可解为:忠仍有尽忠报国之义,为大义,故忠君、忠于职守〈责〉,称为深明大义。义为义气、情义,朋友间义气。忠义两难,即尽忠会伤义气,重朋友义气又会疏于职守。

个人价值观决定选择:视事业或社会责任为第一要务,则尽忠职守;重朋友义气则义字当先,友情为重。 两难境地之出现,如朋友欲求与此不悖,即不会两难,而朋友欲求违规,才致重朋友义气必违职责要求的两难。

本文由句豆网整理发布,不代表句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udoujuzi.cn/p/35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号:268136922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