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句豆句子网 / 句子列表1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下一句是什么(全诗句意思及前后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一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扩展资料: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的魅力首先源于它的博大,短短的五千来字,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道德经》又极具实用价值和包容性。无论是治国、治家、治学还是修身、处世、待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且中国道教以此经为重要典据,对中国文化具有相当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联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长征意志坚强。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白尺竿头,更进一步。是什么意思?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指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1、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2、前者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而后者指不满足已有成就,应该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出自于《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出自于宋代僧人作家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拓展内容: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出自一则佛教典故。据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号招贤大师,人们称他“长沙和尚”,他经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词条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什么意思?具体点~!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语典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使用举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明・赵弼《两教辨》)是指一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行指道路,行程。于:介词,从。足:指脚。

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编成语词典》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

在古代,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

《战国策燕》:

苏代谓燕昭王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子推事。晋文公(?—前628年),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翟。流亡19年,以秦穆公之力,得返为君。当年随重耳一起逃难的人分别都封官加禄,唯独把跟随逃难并割大腿肉给他充饥的介子推也给忘了,没有提名。后经人提醒,重耳才想起来。于是派人去请介子推,谁料介子推早随母“逃禄隐迹”于绵上山里。重耳立即派人到山里去寻找介子推,但历尽千辛万苦,费时数日也没有找到。重耳心中十分着急,为逼他出来,遂命人放火烧山。然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树木烧光了,还不见介子推娘俩儿走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抱树烧死了。“文公拊树哀嗟,伐而制履。”重耳每当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便低下头看看脚下的鞋子,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重耳与人谈及介子推,总要看看鞋子,沉痛地说:“悲痛啊,足下!”

从此,“足下”之称便广为应用,成为尊称对方的代名词了。就算要走一千里路,也是要你一步一步走的。不论完成多么大的工程,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语拼音: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成语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语举例: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成语典故: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明·赵弼《两教辨》)

本文由句豆网整理发布,不代表句豆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udoujuzi.cn/p/53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号:2681369226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